![]() | ![]() |
尊敬的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!
当晨读的铃声穿透秋日的薄雾,当课桌上的课本叠起初三的厚度,我们站在了初中生涯的关键节点。这不是过往的延续,而是全新的开端——是告别懵懂的新起点,是奔赴理想的新征程,而此刻,正是我们全力以赴的奋斗之时。今天,我想以一名初三学生的视角,循着历史名人的奋斗足迹,和大家聊聊“新起点、新征程,奋斗正当时”的深刻意义。
新起点,当以“志”锚定方向,如少年毛泽东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”般觉醒。
新起点的核心,在于目标的觉醒与方向的笃定。百年前,青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,面对滔滔江水发出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”的追问,彼时的他,正是在人生的新起点上,立下了探索救国道路的远大志向。这份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志向,不仅照亮了他的人生,更指引着中国革命的方向。
对于我们而言,初三的新起点,同样需要这样一份“志向”的支撑。它或许不是改变世界的宏愿,却是“考上心仪高中”的明确目标,是“攻克数学压轴题”的具体追求,是“提升英语听力”的切实计划。就像少年毛泽东以志向为罗盘,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方向,我们也需在初三的新起点上,明确自己的目标——没有方向的努力,如同在迷雾中奔跑;唯有锚定志向,新起点才真正具备“新”的意义,为后续的征程打下坚实基础。
新征程,当以“韧”穿越荆棘,如居里夫人提炼镭般坚守。
新征程从不是坦途,挫折与挑战是沿途的必然风景,而坚韧的意志,是跨越障碍的唯一桥梁。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,曾在简陋的棚屋里,用四年时间炼制数十吨沥青矿渣,日复一日地搅拌、煮沸、提炼。面对放射性物质的侵蚀、实验的反复失败,她始终未曾放弃,最终以坚韧的毅力,在科学史上留下不朽功绩。
这份“韧”,正是我们初三新征程中最需要的品质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们会遇到“卡壳”的物理难题,会遭遇“失利”的模拟考试,会经历“疲惫”的刷题夜晚。但比起居里夫人四年的坚守与付出,这些困难何其渺小。新征程上的挫折,不是“终点”而是“考验”——如同居里夫人在失败中积累经验,我们也需在错题中总结规律,在失利中调整状态。唯有以坚韧为铠甲,才能在新征程的荆棘中劈开道路,稳步前行。
奋斗正当时,当以“勤”浇灌梦想,如范仲淹“断齑画粥”般躬行。
如果说新起点是“立志”的契机,新征程是“抗挫”的战场,那么“奋斗正当时”,便是以“勤勉”为笔,书写青春的答卷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年轻时,家境贫寒,他每天煮一锅粥,冷却后划成四块,早晚各取两块,就着咸菜充饥,却仍坚持“昼夜苦学,五年未尝就寝”。正是这份“断齑画粥”的勤勉,让他终成一代名臣,写下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千古绝唱。
初三的奋斗,藏在课堂上专注的眼神里,藏在课间十分钟整理错题的笔尖下,藏在晚自习后仍在背诵的知识点中,藏在放弃娱乐、埋头书本的坚持里。就像范仲淹五年如一日的苦学,我们的奋斗也需“抓当下”:此刻多背一个单词,未来考试就多一分把握;此刻多解一道错题,未来考场就少一分慌张。奋斗从不是“以后再说”的拖延,而是“就在此刻”的行动——因为“正当时”,就是当下的每一分、每一秒。
同学们,回望历史,毛泽东以志向点亮新起点,居里夫人以坚韧穿越新征程,范仲淹以勤勉践行奋斗时;再看眼前,我们的初三,正是属于我们的“新起点”,是等待我们奔赴的“新征程”,而此刻,就是我们必须把握的“奋斗正当时”。
不要说“时间还够”,因为新起点的机遇转瞬即逝;不要怕“前路坎坷”,因为新征程的挑战正是成长的养分;不要等“明天再努力”,因为奋斗的“正当时”,从来只有“此刻”。让我们以名人为鉴,在初三的新起点上锚定志向,在新征程中坚守坚韧,在“正当时”的岁月里躬行勤勉——相信当明年夏天的风吹过,我们必将带着奋斗的硕果,奔赴更广阔的未来!
我的演讲完毕,谢谢大家!